巫婆的小茶园子

学习精准的表达

酸汤子

看《至味在人间》,心里暗暗的生气, 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 却对东北的饮食鲜少描述, 到底是南方人,不懂这北方的好, 更提不上对酸汤子的体验。因了这气, 对他的书也就草草翻过。

可见,对人的有成见,是相互的。

酸汤子,其面团是由玉米磨制发酵而成, 味美而微酸,开胃。 早些年,家家皆自行磨制, 冬天里,用手攒成一团团的, 放在大的盖帘或簸箕上,在漫天飞雪的日子里,自行冷冻。 现在,方便了很多, 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标有姓氏的某某正宗汤面, 一块块的,利落方正。三四口人吃,两块就够。

身居外地的两位姐姐,从这边回去, 总要带些走,以解一时之馋。

酸汤子首先要烫面,不简单。 需将团好的面放在滚开的沸水里烫一下,时间不能长, 也不可太短,要刚刚好,烫到两面泛出金黄, 而里面还是生的,立刻捞出。绝不可烫透,烫死。

捞出后将面捣碎,重新和面, 面硬则可略放些热水,直到软硬适度, 手感顺滑,不可有疙瘩。

其次就是攥汤子,更加不简单,是个技术活。 攥,并非徒手,需要工具,我们叫汤套, 用薄铁片卷制而成,漏斗状,极为小巧, 夹握至大拇指和食指中间。 然后,将面团用两手一握一挤, 腾空一甩,汤条即从汤套处凌空甩出, 带着弧度,一条,两条,若干条,飞入滚水的锅里。 样子极为美观,轻盈,需个巧劲,不能蛮来。

初学者,常就败在这里。不但甩不出汤条, 且十指皆缝,缝缝漏面。 一锅下来,灶台锅盆手上袖口脸上头发, 皆是如泥似浆般的面。 锅里的也不是汤条,是面片。 手忙脚乱的一塌糊涂,很是狼狈。 而熟练者,一锅下来,干干净净, 连手也是干爽的,唯见一锅汤条沸滚, 仅有的几条因弧线抛的远,甩打在锅沿边, 也似能工巧匠千锤百炼后的高手印记。

我的几个姐姐嫂子均是这样的高手, 我是狼狈的那一个。

最后就剩下吃了。可单就干净纯正的一碗, 带汤带水,晶莹剔透, 配着一两碟小咸菜,一口下去,让人回味, 我就喜欢这么简单的吃法,清淡,爽口。

还有一种, 则是炸一碗鸡蛋酱,将酱混拌至酸汤子中,口重者, 还可以加些其它的蔬菜调料, 可有汤,也可无汤,无汤的,看上去很像西餐厅里的意大利面。 但总之,这种混拌的吃法,我是不喜欢的,觉得酱也好, 其他东西也好,混在一块,都掩去了酸汤子的原本味道。

但各人口味不同,皆是对酸汤子这一口的喜好, 都是同道中人。 好比一桌子人的吃饭,最后点主食时, 一群人异口同声来一句:上碗酸汤子吧。 那是相当的一种志同道合和锦上添花的快意, 连主人也会觉得,这客请的酣畅淋漓。

写到这里,想想,这酸汤子也确实太过民间, 虽进得了寻常百姓之家,但终不能成为酒店饭堂里的一道招牌。 所以,前面那书的主人, 吃与不吃,写与不写,都不相干, 因为自有大把喜欢的人在。

2016.10.6          也是舌尖

评论(2)

热度(22)